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动态

机构动态

访希望工程资助第一人张胜利

 

访希望工程资助第一人张胜利


张胜利在学校

■ 本报记者 杜志莹     

    20年前,由希望工程资助的第一名学生——河北省涞源县桃木疙瘩小学学生张胜利,如今成了涞源县东团堡乡中心小学的副校长。早就听说张胜利虽然当了副校长,虽然住在县城,但是家里的生活条件还是不好,“家里很破”。
 
    7月17日一大早,北京就下起了瓢泼大雨,从北京到河北涞源县城开车花了四个多小时,盘山路边不时有因雨水冲刷而滚下的小石块。从县城到张胜利家的一条路泥泞不堪,人坐在车上似乎是坐在古代的马车上。由于路不好走,也不好找,张胜利出来接我们。令我们吃惊的是,面容焦黄、文质彬彬、戴着眼镜的张胜利居然开着一辆“捷达”出来。我暗自想,条件不错嘛,还有私家车呢。
 
    张胜利的家在县城的边缘,属于郊区了。三年前,张胜利花了9000元买下了这块小院子和一间房。院子没有围墙,站在马路上,就直接能望见房间。在房间旁边搭的窝棚里,两只狗生了5只狗仔,小家伙们“吱吱”直叫。
 
    张胜利的爱人羞涩地朝我们微笑,和气地将我们让进屋子。“孩子们不在家,去幼儿园了。”张胜利说。家里没有什么电器、家具,做饭用的电饭煲和高压锅就放在地上,很旧了。卧室里的炕占据了一半的面积,周围的墙壁上糊满了报纸,靠墙的桌子上放置了一排书。张胜利就靠在桌子边缓缓向我们讲述了他与希望工程的故事。

一封信改变人生

  在河北省涞源县东团堡乡的群山中,有一个偏僻、贫穷的小山村桃木疙瘩,这里是张胜利的家乡。1987年10月,涞源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很偶然地来到这个村子,走进了简陋的桃木疙瘩小学,张胜利正在这里念小学三年级。村里的贫困和孩子们对读书的渴望,让车志忠非常感慨,他让孩子们好好读书,将来有什么困难可以找他。

  当时,张胜利10岁,由于爸爸生病,妈妈智障,家里再也没有钱供张胜利读书。为了交学杂费,张胜利收集村里人的头发和指甲,攒起来卖钱,但他的一切努力无济于事,很快就失学了。

  车志忠虽然走了,但是他的一番话被张胜利牢牢记在了心里。继续读书的渴望驱使张胜利抱着试一试的想法给车志忠写了一封求助信。他写道:“车伯伯,你今年家里打的粮食够吃吗?我很想上学,但是我爹不让我上,我们想像您一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张胜利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微微笑着说:“反正是抱着试一试的希望写信,帮得上帮不上再说了。”

  当时父亲病重,10岁的张胜利拿起布袋讨饭。“也许是父亲的名声好的缘故,我要了五六百斤玉米面。”父亲过世后,母亲改嫁他乡,弟妹们寄养在孤身一人的六叔家。为父亲治病欠下的两三千元的债务,压在单薄的张胜利身上。他坐在山坡上放羊,心里盼着车伯伯早点回信。

  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青基会”)正好在全国范围内调研失学的孩子,青基会通过车志忠了解到桃木疙瘩村的情况后,进行了实地调研。

  “1989年10月17日,青基会和涞源县的领导给我办了救助证。”张胜利对这一天铭记在心,说到这里,他脸上绽开了笑容。“同年的10月30日,青基会正式设立希望工程。”

  同样在这一年,张胜利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家里就剩下了张胜利自己。“希望工程一次性给了我200元的救助费,我用这200元钱生活了一年,同时还种点蔬菜。”张胜利说,“200块钱在当时的境况下,还是相当多的。”

  在青基会的资助下,张胜利读完了小学和初中。1995年8月,青基会实施教师培训计划,张胜利被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免试、免费录取。

  1997年4月,张胜利毕业了,他放弃了留在城市工作的机会,回到了桃木疙瘩村。“我的理想是当一名教师,希望工程改变了我的人生,我必须回到家乡,让希望在家乡延续,这是回报社会关爱的最佳方式,也是我的责任。”张胜利说起毕业时候的选择,眼睛里仍旧没有一丝的犹豫和悔意,语气依旧坚定。

一定要孩子们读书

  1997年8月14日,从上海回到涞源的张胜利被乡里任命为桃木疙瘩小学名誉校长。说是校长,其实职工只有张胜利一人。

  当时的桃木疙瘩小学已经名存实亡,学校一直没有教师,处于停课状态。张胜利回去的第二天,只有5个学生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其中桃木疙瘩的3名,西梁沟的2名,其余三个隶属桃木疙瘩教学点的自然村,竟然没有一名学生来上学。

  “我毕业回来之前,桃木疙瘩村有20多个孩子失学,我回来之后找回了一部分。”张胜利说。

  张胜利知道,“穷是家长不让孩子上学的主要原因,还有些孩子是由于厌学而失学。”

  他知道,缺少知识只能导致更加贫穷。“而改变贫穷的最佳途径只有知识。”桃木疙瘩教学点下辖的几个自然村间,相距都在10公里以上,还都是崎岖陡峭的山路,村与村之间有时一天都打不了来回。在那些寻找失学学生的日子里,张胜利带上干粮,一个村一个村、一户人家一户人家地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说服家长让孩子上学。

  慢慢地,学生由5个增加到了21个,教师则只有张胜利一人。由于桃木疙瘩及其周围村庄恶劣的自然环境,村民纷纷外迁,导致学校的生源急剧下降。经过一番调研,张胜利向县乡政府提出桃木疙瘩学校与周围其他几所生源不足的小学合并的建议。

  桃木疙瘩是“希望工程”的发祥地,县乡领导经过多次考察,并报请上级同意后,才批准了张胜利的建议。新校址定在离周围几个村子都差不多远的箭杆沟深处的寺院沟村。

  2001年,在涞源县东团堡乡箭杆河村附近的山谷里,北京升旗希望小学落成了。2001年9月,桃木疙瘩小学迁到了这里,张胜利也到这里任校长。在这里,张胜利教的是体育、音乐、自然、社会,工作压力挺大,但张胜利感觉很充实。在学校的墙外,张胜利还养了600多只鸡。他想在掌握养鸡技术后,把它传授给学生们,让他们掌握一门实用的技术。

  为了让失学的孩子重返校园,张胜利动用了所有他能想到的办法,从希望工程的朋友到笔友,再到媒体的宣传。在张胜利的努力下和青基会的帮助下,从1997年到2005年期间,桃木疙瘩村没有一个失学的孩子。“我觉得很欣慰,我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诺言。”张胜利说。

我对目前的生活很满意

  现在,张胜利就任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副校长,主管学校的德育工作。

  当日,从张胜利家出来之后,我们前往东团堡乡中心小学。从张胜利家到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开车需要一个小时,盘山路很难走,一下雨,积水的地方遍地皆是。

  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共有300多名学生,加上幼儿园共400人。学校没有操场,一块空地上铺满了石子,张胜利指着空地说:“学生就在这里跳绳,没法打球,也没法踢球。”

  一摞没有拆包的图书放在图书室的桌子上,那是北京大学现代经理人高研班的人捐赠给学校的。“7月14日的时候在学校里举行了捐赠仪式,这些书价值3万多块呢。”张胜利说,“但是,很多捐赠的书都不是适合小学生看,合适的很少。”这让张胜利比较郁闷。

  张胜利说:“虽然学校离家比较远,但是如果学校没有什么事情,我还是经常回家住。”

  2005年,张胜利由代课教师转为公办教师。2006年,北京升旗希望小学并入东团堡乡中心小学,张胜利担任副校长职务,现在每个月的工资有1100多元。“我对于目前的生活很满意,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方式,这份待遇也很不错。”

  张胜利认为,没有希望工程,就没有他的今天。“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我可能是一个农民,或者是一个要饭的。”

  2007年,张胜利所在的小学不仅继续蝉联东团堡乡综合考评第一的荣誉,他所教过的学生中,也第一次有人考上了大学。那天,当西梁沟的刘大宝带着省城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来看张胜利时,张胜利流出了回到大山10年来最欣慰的眼泪。

  学校已经放暑假,张胜利说他也没有什么爱好,平常就东跑西跑调查失学的儿童。张胜利指着他开的那辆“捷达”说:“这车是我北京的一个朋友赠送给我的,就是为了方便我四处寻找失学的孩子。”张胜利说完我才恍然大悟,但是,养车得花不少钱吧?“一年的工资差不多都花在车里头了。”张胜利苦笑着说。

  张胜利现在最爱谈的就是他所热爱的农村教育事业,联系筹建希望小学。“每一个孩子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让每一个孩子都受到良好的教育。”正是这种信念让张胜利在筹办希望小学的路上乐此不疲,在精神上,张胜利觉得自己是个富有的人。

  张胜利说:“孩子必须念书,不念书是不行的!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目前,张胜利通过努力帮助援建了3所希望小学,帮助贫困生300多名。

■链接
青基会“寻访希望工程20年”